| 大众版 | 专业版 | English

《白血病·淋巴瘤》六届一次工作会议 暨全国难治性血液肿瘤临床病理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07

  本报讯 中华医学会《白血病·淋巴瘤》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次工作会议暨2016全国难治性血液肿瘤临床病理研讨会于2016年4月1日至2日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白血病·淋巴瘤》第六届编委会总编辑陈赛娟教授,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姜永茂教授,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王旌教授,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创始人、第五届编委会名誉总编辑王毓銮教授,省肿瘤医院(研究所)院所长徐钧教授,省肿瘤研究所副所长、《白血病·淋巴瘤》第六届编委会副总编辑王晋芬教授出席会议,《白血病·淋巴瘤》第六届编委会委员93人及全国血液肿瘤病理、临床专家近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王晋芬教授主持。

  徐钧院长致开幕辞、欢迎辞,他对《白血病·淋巴瘤》办刊历程做了简要介绍,对办刊20余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结合新形势,对《白血病·淋巴瘤》的办刊宗旨和期刊定位等给出了详细解读。他相信,在广大专家悉心指导和编辑部工作人员积极努力下,《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成绩,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会上宣读了“中华医学会关于《白血病·淋巴瘤》第六届编辑委员会组成的批复文件和编委名单”,及“中华医学会关于《白血病·淋巴瘤》第六届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组成的批复文件和通讯编委名单”。姜永茂社长为杂志第六届编委会的总编辑、副总编辑颁发了聘书,并为卸任的第五届编委会代表颁发了表彰状。

  杂志副总编辑王晋芬教授代表总编辑陈赛娟院士作了对《白血病·淋巴瘤》第五届编委会和编辑部工作从加强内涵建设,促进期刊质量提升;举办系列学术会议,形成自己的特色及品牌;改进稿件远程管理系统,推进期刊数字化出版进程;开展多种经营和多元化延伸服务,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化;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编审队伍建设六方面进行总结。肯定了第五届编委会任期内,杂志在政治、学术、编辑出版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起到了报道科研成果、引导学术发展、发现和培养学术带头人的作用。

  陈赛娟院士对期刊的发展作了工作思路汇报。她首先肯定了《白血病·淋巴瘤》在过去20 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对本刊杂志发展提出了五点思路:#,提高稿件质量,使杂志再上新台阶;第二,要组织优质稿源,使学术质量与学术推广相结合,培养学术新的增长点;第三,提高审稿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审稿人的审稿流程和审稿质量,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读者与作者、编辑与编委反馈交流的数字化平台;第四,推动中文期刊国际化与英文资源的本土化,拓宽栏目版块,丰富文章类型,继续及时报道国际血液学#成果和国际会议#进展,把国际先进医学成果及时引进国内,加强中外交流与学习;第五,建立与抗癌协会的合作平台,加强交流与沟通,吸引更多#的撰稿人,分享学术发展成果,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

  会议同时还举行了全国难治性血液肿瘤临床病理研讨会学术交流。陈赛娟院士作了《基于组学特征谱的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分子分型研究》报告。来自德国柏林Charite 医学院、柏林淋巴瘤和血液病理参考中心主席及柏林病理诊断学院主任的Dr Stein教授作了“2016淋巴瘤分类的新概念及 实际应用”的报告,来自美国德州大学MD Anderson肿瘤中心的Ken H.Young教授作了“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生物标志和危险分层及淋巴瘤的免疫治疗”的报告,来自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朱雄增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的肖志坚教授、哈尔滨血液病研究所的马军教授、以及来自我院的王晋芬教授、苏丽萍教授分别对血液肿瘤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等方面作了精彩报告。学术报告内容精彩纷呈,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文/杂志社 图/范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