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消息
【新闻动态】党建引领医疗质量提升 我院重症医学科以赛促学 强化救治能力
3月2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围绕“党建业务深融合,质量安全双提升”主题,召开2025年度第二次科室质控会议,并举办首届“守护生命休克知识擂台赛”。此次活动通过“学、查、改、赛”四步联动,推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为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升注入新动能。
质控会议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林浩主持,围绕目标导向质量管理,分三个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在感控管理方面,从医护人员操作规范、患者管理以及家属探视制度三个维度,系统阐述感染防控要点,并重点汇报了近期防控措施优化后的实施成效,进一步强化了感染防控工作的落实力度。
针对不良事件分析与警示,通过对近2个月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建立了“高危时段医护联合巡查”机制,对不良事件预警流程进行了优化,有效提升了风险防范能力。
在质控数据对标分析环节,重点监测危重患者早期识别以及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上机及时率等核心指标,并建立“危重患者精细化管理”制度,为提高危重患者救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质控会议结束后,一场精彩的脓毒症休克知识竞赛拉开帷幕。重症医学科主任段燕提出“发挥党员先锋作用,锻造重症救治铁军”的口号,激励全体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此次竞赛由张锦霞医师主持,赵健利护士开启竞赛环节。带组医师中的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5支战队共20名医护人员同台竞技。段燕主任和黄明光主任医师担任赛事评委,对选手表现进行专业点评和打分。
竞赛内容丰富多样,知识抽签环节主要考验选手的基础理论知识,极速抢答环节则比拼反应速度,病例情景诊疗环节着重锤炼临床思维能力。在知识抽签和极速抢答环节中,选手们对脓毒症休克诊疗规范、集束化管理知识点的表述准确、辨析精准。
在考验临床思维的病例竞赛环节,模拟术后合并脓毒症休克病例,各参赛队伍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临床思维,对复杂病例进行深入剖析,不仅展现出高超的医学水平,还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评委针对参赛选手的病例分析进行提问,并根据分析的全面性、诊断的准确性以及治疗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分。赛后,黄明光主任医师对选手们的案例进行了深度剖析和点评,帮助参赛医生梳理诊疗思路,进一步提升临床决策能力。
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角逐,“第五组选手”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脱颖而出,夺得冠军。段燕主任在总结中指出,本次会议将质控整改与技能竞赛有机结合,是党建与业务“双轮驱动”的成功实践。未来,科室将建立“每月一专题、每季一擂台”的长效机制,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重症医学科将继续以党建引领学科建设,以质控筑牢安全底线,通过多元化培训模式打造“学习型、安全型”团队,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科普小知识
脓毒症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1. C反应蛋白(CRP):在炎症刺激或急性感染时,CRP通常在4-6小时开始逐渐升高,24-48小时可升高至基线的数十倍。CRP是脓毒症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之一,虽然敏感度较高,但缺乏特异性。
2. 降钙素原(PCT):PCT是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的降钙素前体激素。当机体发生病毒感染或轻度细菌感染时,PCT值正常或仅有轻度增加。而当遭受严重感染并发展为脓毒症时,PCT在2-4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可超出基线的数百甚至数千倍。
3. 白细胞介素6(IL-6):在脓毒症患者中,血清IL-6浓浓度可高于1ng/mL。IL-6作为早期炎症因子,在炎症反应发生后的2小时内即可达到峰值,是国内公认的早期脓毒症检测生物标志物之一。IL-6是脓毒症诊断的独立预测因子,其诊断脓毒症时,敏感度为68%,特异度为83%,是脓毒症诊断的独立预测因子。
医院地址
院本部: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职工新村3号
南院区(乳腺诊疗中心):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创新街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