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线 我们勇往直前(日记摘录)
范亚峰:为地市百姓提供贴心服务
2月25日,专家组来到阳泉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肿瘤医院进行巡回医疗,为两位患者会诊,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家属进行交流,提出指导性诊疗意见。
一位31岁男性患者于2019年3月肠梗阻行姑息手术后,取病理印戒细胞癌化疗7次,休息两月再次出现肠梗阻腹腔多发转移,电解质紊乱,要求再次手术。另一位51岁女性患者宫颈癌术后放疗后半年,入院化疗复查出现腹腔肿块输尿管侵犯,输尿扩张腹腔转移,精神较差。两位患者及家属都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专家组结合当前疫情形势不利于患者流动,对两个病例进行深入讨论并分别制定了化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方案。经与家属详尽沟通,最后两位病人留在当地医院治疗。使患者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了省级专家的贴心服务,专家队在巡回医疗中的指导作用赢得了患者家属及当地医院的感谢。
第二天,我们又转战巡回于阳煤二院,这里有一名患者体检发现左肺少量积液,咳嗽,无发热和体重减轻,无疫情接触史,血常规正常,肿瘤标志物部分超过正常值,CT显示胸膜有一小结节,经消炎治疗后,胸水、结节变化不大。经会诊,认为没有肿瘤和结核相关依据,建议定期动态随访观察。
张林浩:真心换真情
队友提醒,咱们“满月了”。看看手机日历,3月10日,还真是,离开家乡来到武汉抗疫正值一月。在早、中、夜三班倒的日子里,时光仿佛有些错乱。
我们山西重症医疗队50张床位的病区累计治愈出院患者39人。往日的汗水与泪水终于化作了今日组长讨论病例时开心的笑容。
今日满月。换上运动鞋,去江边释放一下持久压抑的心绪。出门不远,看见三位女士在岸边挖野菜,便上前打问,得知原来是武汉本地农民,讲述疫情致蔬菜不好买,只好挖野菜吃。由于方言重加之不识字,无法表达野菜名。后来我经过手机软件才搞明白是“木心菜”。可见武汉人民在这次疫情中遭受的痛苦超乎我们的想象。听说我是医生,她们用农民最朴实的方言打动了我:“太感谢你们了,是你们救了我们”。他们的真情流露,瞬间让我一个40多岁的男子汉湿润了眼睛。
季华:你我皆同袍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方舱。这个家庭,成员复杂而又陌生,穿上战袍之时,陌生之感荡然无存,你我皆同袍。我来到这个大家庭已经20天。20天前的匆忙出发,抵鄂之时随即投入工作,来不及和家人告别的情形依稀还停留在昨天。其实,告别一点也不重要,因为每一次告别就是为了更好的重逢。所有患者的隔离也都是为了能更好的亲近。
我的工作隶属于管理系统,自开舱收治患者,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开端,工作职责要制定,流程要修改,患者信息收集要统一,最初并没有完善的信息系统,舱内外只能靠对讲机进行沟通,所以平日看似简单的工作变的繁琐,需要反复沟通、多方协调。脖子里挂的对讲机成了我的战斗武器。同行的战友们要穿防护装备进入舱内,像突击队上战场,更似“血战钢锯岭”中的救护兵,凭微薄之力救治受伤人员并帮助其到达安全地带。而我的工作便是保障突击队的工作可以顺利进行,并让各方面能够良好衔接。这是一群和时间赛跑的人,每天清晨出发,返回驻地已是凌晨。经过几天的工作,舱内医务人员与患者相互熟悉,我们的工作几近平稳,医务人员与患者共同组织起来,进行了我熟悉的八段锦锻炼,让我感觉仿佛回到了原工作地。平日在舱外工作的我是大家的“主心骨”,像战场的“指挥员”,虽远离战场但责任重大。进入舱内让我有种亲临战场的真实感,呼吸不畅、视线模糊、行动不便、皮肤压痕,各种不适身受感同。那时的我才感觉是真正意义上的他们中的一员。我们同在。我从来没有进行过这样的办公,我的岗位在任何地方,餐厅、帐篷、马路、广场,我将此比作无招胜有招。不同的岗位不同的战场,目标却只有一个,打胜仗,打硬仗!越来越多的患者治愈出院,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单彬彬:以生命守护生命
我的任务是负责江汉方舱山西医疗队的工作,山西队在江汉方舱独立管理的床位数有307张,与其他医疗队共同管理的也有275张床。要和上级领导及时沟通舱内的运行情况,还要和入舱的每位队员共同学习方舱医院的各项流程。起初的几天,大家需要不断的协调和努力,想着尽快适应这里的工作。
这里的工作逐渐进入了紧张而有序的状态,当然期间充满了艰辛和感动。我们在舱外认真熟悉电子病历,与舱内对接,几个组长晚上视频会议交流彼此的进舱体验和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探讨如何高效的完成舱内工作,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2月20日当天,多家媒体报道了江汉方舱医院单日出院人数首次破百,这是全体人员努力的结果,山西的工作人员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将继续以生命守护生命,和全国的医务工作者一起齐心协力,战胜疫情!期待未来岁月静好!
史志强:治疗不仅是给予药物,更重要的是疏导心理
“护士,给我开点镇静药吧,我害怕!”“我好几天没睡觉了,这个病能治好吗?”在此次战“疫”中,我发现很多病人情绪受到疫情影响,波动很大。有一位男性重症新冠患者,从进入病房开始情绪就非常焦虑,他说自己整夜失眠,我们与他沟通也很困难。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切实体会到,治疗不仅是要给予药物,更重要的是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减轻病人思想负担。我耐心与患者交流,安抚他的情绪,从家庭、工作、疫情聊起,跟他做心与心的交流,虽然穿着防护服不论是工作还是交谈都极不方便,但能帮助到他,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你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紧张,深呼吸。现在给你用了增强免疫力的药,待会你会舒服一点。我们给你上无创通气,呼吸会通畅点。医生护士一直都在,你放心,不会有事的。”这是我和同事们每天都会重复几次的话,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比一句“我们一直在!”更能安抚患者不安的心。
常瑜:坚定信心,传递正能量
3月4日,今天佩服了自己一把,带着护目镜、穿着隔离衣,带着三层手套,由于护目镜的水汽太重,在几乎看不见血管的情况下,留置输液针一次就成功了,成就感油然而生。今天有个好消息,武汉的累计出院人数超过了在院人数,疫情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3月7日,今天的工作是从晚上8点到凌晨2点,我在自己的防护服上写上了孩子的名字,我想儿子看到一定很开心,今天还学会了手语舞蹈《听我说谢谢你》,鼓励更多人战胜疫情的信心。凌晨4点从医院回酒店的路上,看到武汉街道两旁的大楼上到处写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心里觉得暖暖的。
卢伦:战“疫”的一天
2月24日,按工作要求,由我带领兄弟单位三人开展工作。从酒店出发,20分钟到达光谷方舱医院,稍作调整后,我们四人开始整理“装备”进入“战场”。
由于武汉温度高达24度,进来没多久,已汗流浃背,但我们仍在坚持,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因条件有限,信息系统没有完善,我们只能靠对讲机沟通。上岗不久,福建医疗队有危重患者需做CT,接到指令后我立即做了答复并继续工作,下班时,我拿起电话询问了福建医疗队危重患者的情况,得知患者已上报并转走,医疗队感谢了我们工作的配合,今天共为110名患者进行了CT检查。
工作结束后脱了防护服,手臂、面部都是压痕,接下来打开机房和操作室的紫外线灯消毒,按要求做好个人卫生,换好服装后,恰逢第二台CT到达,需安装调试,并加班与李老师和岳领队共同商讨安装地址。